《幸福路上》 宋欣穎導演映後分享

我們都在幸福路上

幸福路上,是一部敘述臺灣故事的本土動畫,在艱困的電影環境裡,宋欣穎導演以她所看見的臺灣與人,原創出電影故事,選擇以動畫的手法在大螢幕呈現,不僅深受臺灣觀眾的喜愛,在國際上也闖出一片好成績,一舉拿下日本2018東京動畫大賞最佳動畫長片獎,以及2018臺灣電影節百萬首獎的肯定,宋欣穎導演用電影環遊世界,並且把臺灣的故事帶入國際。

這是一部動畫電影,也是臺灣人的生活

在近2個小時的電影裡,觀眾有時一同大笑,卻也在某個畫面拭淚,我們都被這部電影感動著,將身處臺灣的我們,確確實實共同經歷過的縮影放在大螢幕上,我們的笑與淚都來自內心,因為我們在動畫裡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。

這部動畫電影,不是只為了孩子創造。

在臺灣,我們都深刻感受林淑琪(小琪)的經歷,出生在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家庭,備受長輩的期待與寄望,期望獲得好成績、考上好學校,然後擁有穩定的工作,結婚、生子…,再重複著寄託在下一代身上,彷彿人生大道上不能有岔路,追求被灌輸定型的幸褔。而我們怎麼去定義自己的幸福?

「用心的眼睛去看世界,誠實地面對自己、做自己的樣子」

電影裡無論主角小琪、好朋友貝蒂,還是整個臺灣,我們都應該誠實地看看自己。宋欣穎導演在日本、美國學習製作電影,因此打開國際視野,看見不同國家的人說著自己生活的故事,覺得有趣的同時也回望自己在臺灣的生活,那習以為常甚至感到無趣的經歷與環境,在外國同學的感受裡,卻是獨一無二的、充滿趣味、新鮮的,這也讓宋導演開始重新看自己與臺灣的關係,說出臺灣才有的生活與心路歷程。

選擇用動畫的方式敘述故事,對導演與臺灣觀眾來說都是一場挑戰,一方面臺灣的電影環境並不是非常友善,更何況是土產動畫電影,另一方面是如何將正統的臺灣經驗融入動畫,吸引大人的同時也能引起小朋友的好奇,種種原因讓宋導演更加堅定做出一部屬於敘述臺灣歷史與生活背景,引起大人共鳴,又能讓小朋友更加了解臺灣與人民的電影。

畫 臺灣的模樣,說 臺灣的故事

相對於日本及歐美的動畫發展各具風格,如何做出一眼就能辨識出臺灣風格的動畫,帶給宋導演及製作團隊相當大的考驗。臺灣動畫人才濟濟,但以往多處於代工的階段,畫風受日本動漫集美國皮克斯影響,面臨創作時,若對於臺灣人群、生活方式或情感探索沒有深刻的觀察與理解,很難做出一部臺灣動畫。也因臺灣動畫沒有工業,往往各自發展沒有合作,製作幸福路上的過程中,只有不斷的溝通,溝通故事與實際狀況的連結性,找出彼此對臺灣共同的認知,這樣創造出來的角色形象,才會有臺灣氣味。宋導演更提到,對於人群與社會的觀察是必須養成的習慣,這些觀察會統整成為精神,精神是作品中最重要的,這是其他國家模仿不來的東西。她也不斷強調,愛自已與愛自己的文化是最重要的,即便有恨,也是一種愛,我們必須要懂得欣賞自己的東西,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,且不斷的在其中進步。

《幸福路上》受到各國際動畫大師及影評、觀眾的喜愛,那是宋導演在製作的過程中,謹記初衷與原則才有的成績,許多觀影人看完,加深他們對臺灣的印象,當世界要認識我們,而我們又要如何展現自己?宋欣穎導演就像小琪一樣,離開了幸福路到世界繞了一圈,才發現一直在找的東西,就在出發的地方,越肯定自己,他人越瞧得起你。

我們都在幸福路上

幸福路在哪裡?是城市的巷道,還是你心中的那一條路?

即便我們的成長歷程總是被關注,但絕不能遺忘對自己的那份期待。從美國電影學校畢業、工作結束後回到臺灣便堅決製作電影,即便她了解在臺灣做突破的事很困難,但仍堅定相信自己做的是好的,當朋友、家人、伴侶決定支持,她更沒有理由放棄,因為信念堅定,全世界也開始幫忙她。回想起製作《幸福路上》的過程有甘有苦,好比林淑琪一家的人生旅途,電影背後是與家人、與土地的連結,再怎麼紛擾也始終在幸福路上。

Keep going

幸福的定義一直在改變,因人而異,也因階段而有所轉變,只要我們在追求的過程誠實地面對自己與現況,我們就是在前往幸福的路上。

宋欣穎導演的《幸福路上》獲得廣大的迴響,激發許多人對在地的認同,因此宋導演計畫,用長篇連續劇或網劇的方式延續臺灣的故事,她仍堅持一定要在臺灣拍,持續在臺灣說本土的故事、人生成長及社會的變化。

在臺灣著實對藝術、創作的環境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,宋欣穎導演用她個人與年代的經歷創作出《幸福路上》,那背後付出的成本難以估計,即使在上映期間的票房並非理想,可卻久久在觀眾的心裡發酵、迴響,這就是《幸福路上》的價值,而身為觀眾的我們付出實際行動支持臺灣本土創作,是鼓勵、認同、支持創作者繼續創作的最直接回饋。